[閱讀心得] 12週做完一年工作

書籍資訊

作者:Brian P. Moran
譯者:夏荷立
出版日期:2023/12/07


心得分享

開頭來點有力度的句子引用:

大多數人都能活出兩種人生:我們所過的人生和我們有能力去過的人生,後者令我為之入迷。

— 史蒂芬.普雷斯菲爾德(Steven Pressfield)

同樣是人生,後者多的是自主和有意識的選擇,也是大部分人稱呼為「理想」的人生。但是要怎麼知道我們有能力過怎樣的人生呢?除了本身的幸運或是外來的資產外,就需要看各人的執行力了。

執行力 MAX

我發現令我感到崇拜的各領域大神都有一種特質:能夠即時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,並且善於短期而有效的計畫。重點是,執行力很強,很少看到計劃歸計畫,行動歸行動的模樣。

難道這些人都不會有倦怠的時候嗎?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嗎?

我想,一年十二週應該是平凡人類可以嘗試的解方之一。

十二週計畫的方法是只求在少數幾件事上表現出色。

基本上本書有個很基礎的核心概念:聚焦。為什麼要把計畫的時間縮短為十二週,正是因為人是一個很愛在短期內看到成效的生物。依照這個特性出發,只有一份年度企劃,或是一份遠大的願景就很容易失敗。就像馬拉松,若中途都沒有刺激點、休息點,終點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十分艱困而難以抵達的,因此不少人甚至會在起點就直接放棄。中等長度的計畫比長期計畫更容易預測,也更容易評估成效。但一樣必須與願景保持一致。

週期化與習慣

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。所以,卓越不是一種行為,而是一種習慣。

而將年度計畫翻轉為十二週計畫,其中一個關鍵點在於週期化。週期化讓我們可以有固定模式遵循,熟悉後而成為習慣。當注意力有限時,我們最好把能量放在最具價值的項目上,並且想辦法把無價值而費神的事情變成固定模式自動化處理。

能在日復一日和週復一週中將這些變成慣例,你的執行力就越好。實現此一目標最好的辦法是描繪出「高效週模板」(The Model Work Week)。

時間塊的安排

而關於時間安排上,本書將「績效時間」分為策略時間塊(strategic blocks)、緩衝時間塊(buffer blocks)以及抽離時間塊(breakout blocks)。

策略時間塊是一週中最重要的時間,可以安排在一週的前幾天,必須是不能被任意打斷或取消的連續時間。主要集中你的智力和創造力,以創造突破性的結果,也就是把最有價值的活動安排在這個時間塊內。(但我想這裡有個前提:要自知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)

而抽離時間塊和字面上意思一模一樣,必須刻意安排一段完全不在工作上的時間,每週至少要三個小時。基本上缺乏自由時間也是導致停滯的因素之一,所以雖然這段時間沒有在執行計畫,卻也是在為計畫鋪路。

緩衝時間塊就非常彈性了,主要是設計用來處理低價值、計畫外的活動。一般來說可安排半小時,不過這很看個人,有些(像我)可能需要兩個三十分鐘,或是其他人會需要兩個一小時。


我們只要顧好每一分鐘,歲月就能顧好自己。

— 富蘭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

不過老實說實際操作超級難!確實非常不舒服。是因為現代生活太容易讓人分心?還是書中所適用的產業和我不同?我不是太確定。

另外執行層面還有個常常提到的「評量」,也是高效計畫中必須做的其中一件不舒服的事,要幫上週自己打分數,並且檢視自己是否有達成期望,進而評估是否調整計畫。不過印象中似乎實做面卻沒具體說明要如何評量?


內容很簡單,整本內容都是在闡釋書名。

一年十二週系統逼迫你面對自己的執行力不足,這點令人很不舒服;但是如果你要發揮最佳狀態,就必須這樣做。

綜觀全書,以下是我比較有感的收穫:

  • 養成做計劃的習慣
  • 時間塊的安排
  • 關於定期自我檢視的重要性
  • 翻轉年度計畫的視角
  • 用新的態度看待你的時間、有意識地使用時間

為了發揮潛力,你必須學會如何有意識地使用時間。有意識地選擇目標和願景相符的活動,它與被動反應這股強大的天性背道而馳,因為這代表懷著明確的意圖生活,並要求你以優先事項去填滿生活。

其他感想

我只讀了一遍,最重要的執行層面沒有講得很具體,反倒是對於「為什麼要這樣做」以及執行中的「陷阱」有不少著墨,比較適合對於動機非常注重的讀者。

應用層面有提供模板,也有提供作法,但如果是要具體執行的細節,會比較沒有方向,可能要再看其他書籍延伸補充。另外我也有其他困惑的部分:

  1. 職業別或許有差?內容幾乎是針對「業務」所舉例,讓人不容易帶入自身工作情境。
  2. 描述的主體偏混亂,例如一下是生活一下是工作,或是一下是領導人一下是一般業務。

不過核心重點大致上不會偏離:最重要的是執行。

前幾年我參加利用 Notion 做人生管理的講座時,台上講者也非常強調 Notion 僅是工具,最重要的仍是「執行」,沒有執行你用了多麼花俏的工具或技巧安排計畫都沒有用。

我想若有在接觸時間管理書籍的菜鳥應該都很茫然:一本宣導要做完整計劃,一本宣導執行力才是最重要的;一本提倡要將時間分割為塊狀,另一本認為任務塊才不會讓時間變得死板。各自有其立場與適用場景,如同「12週做完一年工作」只是一個概念,不一定適合每個人。沒有什麼好或不好的概念,盡量多讀一些、多嘗試一些,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。

這一本對於要宣達的概念算是很清楚,但執行和應用方面略顯模糊,我認為可以快速翻閱過,挑之前沒接觸過的概念閱讀即可。另外對象方面比較適合本來就有計畫習慣,但需要一個方法論實踐的人。如果是原本沒有計畫習慣的人,建議先選實做層面更簡單、廣泛一些的,例如原子習慣等等初階書籍。

不過一年十二週對我來說是嶄新的觀念,也讓我對於「新年」新希望有了更強的動力去實現。至少不會像往年一樣,默默把新年的目標從去年拿過來複製貼上XD

讓我知道你在想什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