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電影]《大賣空》:用幽默手法表現曾經的金融災難

《大賣空》故事背景主要是 2005 年至 2008 年左右的金融危機和泡沫經濟。Michael Burry 是一位基金經理人,鑽研各種房貸債券後,發現這些金融商品有一些問題,預見了未來的災難,Michael 趁大家對於房市過度看好的景氣下創造了另外一種金融工具叫做「信用違約交換」。而銀行家 Jared Vennett 偶然聽見這項消息,說服避險經理人 Mark Baum 投資。而另外一組人馬是非常年輕的基金經理人,Jamie Shipley 以及 Charlie Geller,事蹟是利用 11 萬美金在四年內賺到 3000 萬,偶然間嗅到了這一股賺錢機會,和 Ben Rickert 聯手操作這一波機會。

此部電影由派拉蒙影業收購《大賣空: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》的版權,並且由 B 計劃娛樂公司製作,Adam McKay 編劇及執導。


整體劇情

我必須要先說,這是我近期看過和預期反差最大的電影了。《大賣空》是 2015 年的電影,但或許是因為片名「賣空」的概念,對於沒有參與投資市場的人來說有些距離,當時我周遭對於這部電影的討論度並不是很高。

原先預期這種真實故事改編的金融故事應該會偏沉悶,畢竟它沒有像是《華爾街之狼》那樣的浮誇又吸眼球的元素。不過我這次錯得離譜,即使成份樸素,仍不影響故事整體精采度。而演員名單中其實也有常出現在螢光幕前的演員,像是 Ryan Gosling、Brad Pitt 和 Steve Carell,他們在劇中完全隱藏了他們自身的光芒,不會有主角一枝獨秀的狀況,更接近民眾的表演方式卻為這部電影更添精采度。

這部電影講述的是 2005 到 2008 年左右的事件,距離電影上映時間相差了七到八年,整體調性會偏懷舊一些,雖然有三組人馬的視角,但是只打算好好講一個故事。

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,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論。

It ain’t what you don’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.
It’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’t so.

Mark Twain

三組人馬的描寫

本電影利用三組人馬的角度描繪當時的金融結構,由 Michael Burry 作為引線,再由 Mark Baum 團隊穿插驗證,Jamie 和 Charlie 以年輕鬼才的角度去衝撞投資人們的思考誤區。

第一組:Michael Burry

是這一部電影中最先嗅得房市危機的天才型人物,特色是喜歡聽重金屬音樂、上班穿著邋遢又不穿鞋子。當時大家對於房市一片看好,完全沒有人認為會有崩盤的可能性。他利用時間研究、研讀這些虛浮的數字,也是本電影中花了最多力氣解釋他的觀點的人,直到最後災難終於發生,他仍希望政府能夠對於他的分析方式感到好奇。

但可惜沒有,反而 FBI 盤問了四次,大約是被國稅局查稅的意思。

Michael 也是三組人馬中唯一沒有到美國證券化論壇探聽消息的,他始終堅持他的理論,即使一度對於信用評比造假表現出無力感,但仍對自己的研究堅信不疑。

人們需要權威機構來評等,他們不根據事實和結果來選擇權威機構,而是光靠權威和熟悉感來做選擇。

而我從來不會讓人覺得熟悉。

Michael Burry

Michael 會將獲利寫在白板上,藉由這些數字的變化,能夠體會等待獲利的煎熬。最終他終於改寫獲利為 400% 以上的數字時,心中也忍不住為他歡呼一番。

第二組:Mark Baum

在電影中可以看見避險基金經理人 Mark Baum 總是處於一種非常火爆的情緒XD 銀行家 Jared 偶然聽見信用違約交換的消息,說服 Mark 團隊投資。

Mark 一行人在半信半疑下,針對佛羅里達的房市進行調查,發現房貸申請條件驚人地寬鬆,甚至不需要付頭期款。而當 Mark 聽見脫衣舞孃利用貸款買了五間房子以及一間公寓後,終於作出強而有力的推論:房市會泡沫化。並且買了信用違約交換,打算反制這些詐欺行為。

「只要我們賣了,我們就跟他們一樣了。」

劇情中間會偶爾穿插 Mark 哥哥自殺的回憶片段,提醒大家這種金融遊戲的犧牲者通常都是平民百姓、是最普通的那群人,Mark 最終也是抱持著這項認知而有所掙扎,遲遲不肯賣空。故事中 Mark 是很誠實向大家揭露真相的角色,他心中自有一份正義,並且很直接點出,付出代價的永遠都是老百姓。

憤怒臉真的好好笑XDDD 無法想像這是演過《王牌天神續集》的人。

第三組人馬:Jamie 和 Charlie

這一組其實還要加一個人,由布萊德彼特(Brad Pitt)飾演的 Ben Rickert,他以前也是交易員,但是因為覺得交易很骯髒所以離職了,算是一個偏悲觀、覺得世界總有一天會走向毀滅的奇妙人士。當時 Jamie 和 Charlie 沒能簽訂 ISDA 合約,卻在偶然下得知關於信用違約交換的消息,於是重新和 Ben 聯繫上了。

大家總是低估壞事發生的可能性。

這二人組相當有趣,旁白曾說明 Ben 是在大銀行待過很多年的人物,但 Jamie 和 Charlie 連銀行的廁所都沒有進去過,即使終於靠 Ben 促成了交易,他們還是只能在大廳簽合約XDD

不過最後終於進去了,在大裁員之後混入了辦公室,感覺格外地諷刺。

這一組人有很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。當二人組的第二波交易成功後很興奮在賭場跳舞,Ben 忽然情緒非常激動,叫他們不要再這樣跳了。

「你們知道你們在做什麼嗎?你們在跟美國經濟對賭。」

「好爽,我們辦到了!」「爽啦!」

「這表示如果我們押對寶,民眾就會失去房子、失去工作和退休存款,還有退休金。我就是討厭銀行業把人簡化成數字。」

我相當喜歡這裡突如其來的現實層面考量。

觀眾通常會站在電影中主角的視角,看到這一段可能也會跟著主角大跳勝利之舞。然而,他們若成功卻表示美國金融體系將會進入一場災難,那將會影響到幾百萬人的生計。就算造成這股局面的並不是這些投資人,這股重量還是相當可怕。Ben 不僅僅是優秀的交易員,面對未來將會造成的衝擊的憂心也讓觀眾產生強烈共感。

打破第四面牆

「打破第四面牆」是一種戲劇手法,一般來說大部分電影會希望我們沉浸在劇情中,但演員突破了和觀眾之間假想的一道牆,也就是說演員認知到觀眾的存在,跳出劇情和觀眾互動。

以電影來說近期最常突破第四道牆的應該就是《死侍》系列的電影了吧XD 時不時突然和觀眾對話,過一毀兒又跑回去劇情內。《大賣空》也採用此種手法,讓我們更清楚整體事件的全貌,除此之外也能夠讓觀眾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下輕鬆一會兒,娛樂性也很高。

真相就像詩,但大多數人痛恨詩。

Truth is like poetry.
And most people fucking hate poetry.

除了主角會和觀眾對話外,劇中有時會穿插一些有趣的句子,或許能夠提示故事段落所要表達的主旨,或許可以讓觀眾腦袋稍做休息。諸如此類的電影編排相當精妙,也是我會愛上這部電影的地方。

一些概念

本部影片是金融背景為主題,總會出現較為艱澀的概念和名詞,不過《大賣空》在某些段落由使用不同領域的人客串,並且用很淺顯易懂的譬喻方式解釋,讓我們即使什麼都不懂也能夠輕鬆看完這部電影。

次貸

這部份由 Margot Robbie 在泡泡浴中為大家解說XD 有些金融商品之於銀行來說,是靠手續費來產生獲利,像是本片主角之一「房貸債券」。但是當時房貸並不夠多,畢竟房子就那些買的人也是那些,銀行就會拿風險更高的信貸來填補,這些高風險信貸就稱為次貸(次級房貸)。

賣空

當提到賣空時,有個詞也會一併出現-「對賭」。

就和字義上表現的一樣,我們要和某個對象對賭,而本片中對賭的對象就是銀行,因為這些人看穿次貸的本質像是狗屎一般沒有價值。一般來說我們買了股票會希望他上漲,而賣空則是相反,希望從價值下跌中獲利。操作方式大概是從經紀人那邊「借」這個股票,把股票賣掉,之後再低價買回股票,把股票還給經理人。也就是說,其實賣的是自己沒有的東西。這種狀況下,價值下跌就表示賺錢。

CDO

CDO(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,債務擔保證券),也是本片中會不斷提到的名詞。

以這部電影來說,當時房貸證券沒有政府擔保,分成了一些等級,像是 AAA、AA、A、BBB、BB、B 等等。其中 AAA 是最高等級,最先拿到還款;而 B 級是最低,也就是最慢拿到還款、最先被違約的,但是風險較高的 B 級利潤相對較好。而就 Vennett 試圖說服 Baum 的觀點來看,像是 B 這種等級的價值發展下去,會降到像狗屎一樣,當時違約率甚至已經上升到 4% 了。

銀行忙著賣證券賺手續費,當時 65% AAA 級的房貸證券當中有 95% 其實是信用評等非常低的次貸。當市場覺得債券風險太高,他們會重新包裝成 CDO,把賣不出去的 B、BB、BBB 級證券全部包裝在一起賣。只要房貸夠多,信用評級機構就會評為 AAA 級。

Anthony Bourdain 名廚這時候出場了XD 將賣不掉的 B 級證券譬喻成進貨太多而無法在星期五順利賣掉的魚,然而廚師就會丟棄這些魚嗎?並不會,他們會將這些漁拿去燉,變成另外一道可以在星期一賣出去的菜餚。顧客不會知道這些是星期五剩下的爛魚,而將它看作是星期一的新菜色,這就是 CDO。劇情後面也會看到 CDO 所衍生的雙層 CDO 和合成 CDO。

也就是這個東西,讓未來的房市危機成為全國的經濟災難。

ISDA 合約

是交換暨衍生性商品合約雙方訂下的重要協議,也是國際上最為廣泛運用之衍生性商品交易條款。Jamie 和 Charlie 希望能夠簽訂這項合約,這樣就可以買長期選擇權。電影中用非常白話的方式說明,這是一個能讓投資人變身"大人物"的合約,完成其它散戶所辦不到的高階交易。

這裡在電影中的說明,光看英文的話非常有趣。使用 big boy table 和 stupid amateurs,將有簽訂合約的投資人和沒有合約的散戶互相對應,並且形容如果沒有 ISDA 也想玩高風險交易的人像是 “trying to win the Indy 500 riding a llama”。(Indy 500 是歷史非常悠久的汽車比賽)

合成 CDO

這裡有請經濟學之父 Richard H. Thaler 和 Selena Gomez 和大家解釋XD

例如現在有個牌局,牌桌上的人賭自己牌桌上的牌,外場的人也在賭,只是對象是牌桌上的人的輸贏。也有人針對外場人的賭局再下注,這就是第二層的 CDO。以此類推將會有更多合成 CDO。

熱手謬誤

熱手謬誤是一種機率謬誤,像是籃球員手感來了就會連續進球,大家覺得他下一球也會進。換句話說,就是因某件事發生了很多次,所以主張很可能再次發生。

第二波、第三波

當你覺得該開始進入賺錢階段時,卻發現房貸違約率增加,CDO 卻反而變得更有價值,和預期的完全不一樣。沒錯,這部電影不僅僅是直線劇情,甚至有第二波、第三波的起伏,讓我們深深感受到荒謬的體制,以及這群投資人面臨的風險壓力。

大家開始意識到這不是正常的現象,銀行很顯然在隱瞞真相,欺騙平民百姓 CDO 的價值。Mark 團隊甚至在得知評比真相後,揶揄信評機構是「信用評比大商店」。這是另外一個轉折點,要賭更多?還是乾脆就此收手?而這三組人馬都是做過功課的,面臨這項抉擇,他們知道必須再額外研究以及探聽更多消息。

你是在跟傻錢對賭,你會發現那些錢到底有多傻。

在拉斯維加斯的美國證券化論壇一行非常關鍵。他們從這些人的反應發現,他們對賭的對象都是智障……言詞重了一點XD 不過我認為這裡表現了鬆散的制度和規定,讓大部分的人處於一個過於安逸的狀態。

銀行開始停電、伺服器故障、次貸慘跌等等跡象,以為第二波結束後即將進入獲利階段了嗎?還沒有。這群人開始詢問信用違約交換的市值,即使市場已經極度不樂觀,CDO 仍保持一樣的價值。在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整個體系有多麼荒唐,大家都已經停止了思考。

「我一直想知道我在跟誰對賭,原來就是摩根史坦利……也就是我自己。」

後續感想

我認為《大賣空》是一部用幽默手法表達金融悲劇的作品,我們可以用很輕鬆的態度看待這一筆大事件,也可以將這一部片一看再看,深思其意。

另外有個比較小的點稍微提一下。雖然每個人都有鉅額獲利,但因為銀行和政府集體掩飾真相,所以時間一拖長,他們還是有付了一些保費,且為了確保在賣出信用違約交換的公司倒閉前完成交易,所以即使價格還沒有預期的高,還是必須賣出(最初預估可以喊到十至二十倍,最後卻只有四到五倍)。

法國最大的銀行凍結、希臘、冰島和西班牙也垮了,這一次的災難不僅僅是美國,更影響了全球。然而即使後果如此嚴重,卻只有一個銀行家進入監獄,銀行甚至將這次問題的矛頭指向移民、窮人和老師,制度也沒有改善。這一齣雖然描述的是三組人的成功,最後仍有提到整體社會的發展後續,相當悲傷。雖然金融機構是始作俑者,但爛攤子卻是由平民百姓收拾。

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等待世界末日。

村上春樹,《1Q84》

即使真實故事內容相當沉重,但當中除了本身表達方式的幽默外,也會突然穿插一些很荒謬的片段,告訴觀眾不必在看電影時背負這些重擔。

不過到底為什麼會有捍衛戰士啦XDDD(BTW,捍衛戰士和大賣空都是由派拉蒙影業發行)身為影迷忍不住還是得放一下。

這一齣結局也帶給我們無盡的餘韻,畢竟事到如今,仍有人深受這波風暴所害。真希望在這部電影上映期間,能夠回到過去告訴自己,給《大賣空》一個機會啦!別因為它的名字而錯過了一部好電影。

讓我知道你在想什麼!

Picture of ALEX

ALEX

藍白拖愛好者,一事無成話偏多

Recent Posts

C++

NLP